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   
秘密花園
  • 定價93.00元
  • 8 折優惠:HK$74.4
  • 放入購物車
二樓書籍分類
 
從列女傳到婦女史:近代中國女性史書寫的蜿蜒之路

從列女傳到婦女史:近代中國女性史書寫的蜿蜒之路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6263538764
衣若蘭
時報出版
2023年6月06日
150.00  元
HK$ 127.5  






ISBN:9786263538764
  • 叢書系列:BC 歷史與現場
  • 規格:平裝 / 320頁 / 14.8 x 21 x 1.7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  BC 歷史與現場


  • 人文社科 > 傳記/自傳 > 女性人物











    首部新式中國婦女史著為何?

    20世紀初期史家如何訴說女人的歷史?有何變化?

    何謂「五四婦女史觀」?如何形成?

    本書將展現婦女史編寫的新舊元素。

    從閨範女教的「列女傳」、女權和國族的敘史主軸,

    再到「婦女史」專書的形成。

    百年前中國女性史書寫的形式變化,

    是一段蜿蜒交纏的過程,含括社會與學術文化內蘊的轉變。



      守身殉節、課子知禮,《列女傳》長流,循著婦德採摭的範式,層層擷選女人的臉譜;世紀交替革命之際,武德成為積弱反撲的象徵,被收編為國族服務;歌頌女德、女傑的書寫傳統,至五四期間,增添了尋常女性的生活軌跡。



      從傳記走向專史,數千年漫漫長路,女性史書寫何去何從?



      本書為學界少數從史學史的角度,梳理中國女性史在晚清民初如何被編寫之過程。作者以三部文本為主要討論對象,三種不同型態的敘史方式,相當具代表性。一為傳統史學的《清史稿•列女傳》,二是新舊夾雜的《神州女子新史》,三是名聞遐邇的《中國婦女生活史》。這三部著作呈現了近代中國婦女史寫作的眾聲喧嘩,讀者得以一覽其在體裁、主題、內容選擇之間的競合,以及作者們多元的婦女�性別史觀。



      本書為衣若蘭教授在明清婦女�性別史長期耕耘的基礎上,下探至民初的新嘗試,帶領讀者沿著史學發展脈絡,重讀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。上世紀的女性史書寫,在懿德、在賢豪、亦在日常,讀者閱讀品味之際,可考察百年間女性形象如何呈現、如何塑造,並反思當下。





    ?


     





    自序



    第一章? 新舊史學碰撞中的婦女史著

    一、婦女與近代中國史研究

    二、「五四話語」主宰的中國婦女史研究

    三、文本選擇

    四、傳記與女性史書寫

    五、新舊史學的交手

    六、本書架構



    第二章? 永恆的「列女傳」

    一、最後的正史

    二、女德採摭

    三、母儀典範

    四、女德表揚制度的變化

    五、賢母傳記體例的確立

    六、小結



    第三章? 「女子新史」的出現

    一、首部新式中國婦女史面世

    二、何謂「新史」?

    三、國魂與女權雙管齊下

    四、「新瓶裝舊酒」:女性典範的塑造與評價

    五、小結



    第四章? 「婦女史」的成形

    一、一九二○年代的婦女史

    二、誰的婦女史?

    三、何種「生活史」?

    四、婦女解放風潮

    五、學術革新

    六、小結



    第五章? 近代中國的「婦女史觀」

    一、被抨擊的「五四史觀」

    二、寫作體裁與架構

    三、婦德典範選擇與轉移

    四、婦女史觀:閨範、女權與社會改造

    五、小結



    第六章? 結語:重讀近代中國婦女史



    附錄? 上海奇遇

    徵引書目

    註釋





    自序



      本書最早的發想,來自二○○三年博士後研究的構思。當時寫完博士論文《明史.列女傳》的研究之後,本著對時代延續的好奇,我想知道近代中國撰史者如何編寫女性史。而待著手進行《清史稿.列女傳》的研究時,才發現《清史稿》所涉及的檔案實在浩瀚,個別傳記的研究仍有待開發,我一時無力全盤處理,僅挑出傳中凸出的特點論之,二○○八年出版了〈旌表制度、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——論《清史稿.列女傳》賢母傳記之復興〉,刊登於《臺大歷史學報》第四十一期。



      接著,我探究第一本新型態的婦女史——《神州女子新史》一書,曾於二○○六年赴上海蒐集資料,並至常熟田野考察徐天嘯的故里;二○○九年再度至上海,訪問徐天嘯之子徐成治先生,後完成〈革命、女權與史學:《神州女子新史》論析〉一文,刊於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第十七期(二○○九年十二月),亦收入沈愈編,《常熟與南社》(北京:團結出版社,二○一四)。該文初稿曾宣讀於「第七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——社會史研究之新視野」(臺北:東吳大學,二○○九年五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)。



      其後,為了配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「五四百年」的紀念活動,筆者完成〈《中國婦女生活史》與「五四婦女史觀」〉一文,登於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第三十四期(二○一九年十二月)。該文部分初稿曾在中研院近史所「走過五四:反傳統風潮下的知識婦女與婦女知識」工作坊(二○一七年十二月十三至十四日)與國際研討會(二○一八年六月十九至二十日)上發表,感謝與會學者與評論人史學史專家劉龍心、婦女史專家林維紅教授的指點,她們的意見有助於本文重新構思改寫。早在二○○八年,寧波天一閣研討會後,有幸一睹方祖猷教授的藏書,意外發現《中國婦女生活史》原書略與臺灣商務印書館版本不同,激發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。方教授畢生致力於史學史研究,二○一七年也出版了《晚清女權史》一書,發表其對中國婦女史的看法。



      本書的第二到第四章即是基於上述三篇期刊論文的基礎改寫而成,研究時間跨越十多年。第二章〈永恆的「列女傳」〉,舊稿名為:〈旌表制度、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——論《清史稿.列女傳》賢母傳記之復興〉,著述目的本在比較《明史.列女傳》與《清史稿.列女傳》之差異;本書中改為旨在強調清史館史家對傳統女性史書寫的堅持。筆者於本章中增添了官修清史的背景,諸如:為何一直是清史「稿」、《清史稿》未刊稿、關內本與關外本之間的差異,並補充近代賢妻良母的討論,以及在柏林國家圖書館所見鈴井正孝自行出版的《清史稿列女傳通》等相關研究。



      第三章〈「女子新史」的出現〉,改變舊稿論述的邏輯順序,首論《神州女子新史》的特殊性,並將種族意識與倡導女權合併為一節,最後提示該書在寫作體例上「新瓶裝舊酒」的過渡性。第四章舊稿原名〈陳東原《中國婦女生活史》與「五四婦女史觀」再思〉,本章改為專論《中國婦女生活史》一書在一九二○年代出版的意義及其思想文化的孕育養分,分論其寫作與婦女解放、學術革新之間的關係;而「五四婦女史觀」的部分,則融入本書第五章中。



      改寫為專書,另外新添了第一章〈新舊史學碰撞中的婦女史著〉、第五章〈近代中國的「婦女史觀」〉與第六章〈結語:重讀近代中國婦女史〉。整體思考女性史書寫的在近代中國的發展,鋪陳更多清代與民國史學史的背景,以及新、舊史學碰撞的面向,也補充近年來相關的研究成果;其次,重新梳理近代中國婦女史觀,並且思考婦女史著在中國史學「現代轉型」中的意義。



      本研究在蒐集資料與寫作期間,承蒙臺灣、上海與常熟等地多位朋友的協助與建議,特別是周文曉先生、馮筱才教授、徐成治伉儷,以及游鑑明教授、連玲玲教授、許慧琦教授、秦方教授、陳建守教授,還有多年來研究助理蔡明純博士、吳政龍、陳恬緣、魏駿達、許維安、馬銘汝等同學陸續的協助,十分感謝。三篇期刊論文稿的匿名審查專家提供了寶貴之修正建議,是本研究符合學術期待、更臻完善的莫大助力。另外,國科會�科技部補助研究經費,使筆者得以順利至北京國家圖書館、上海圖書館、常熟圖書館等地蒐集資料研究,在此特致謝忱。



      我個人的學術養成是以明清時代性別史為主,向後段時間延伸的觀察,實有賴諸多師友長期的陪伴與指導。二十多年前擔任中研院近史所游鑑明教授的研究助理,學習查閱近代中國報刊,沒想到意外為日後「走叉路」撒下種子。其次,前輩林維紅教授在臺大歷史系對資淺女同事的溫暖照顧與提攜,是女性學者的典範;當年她主持婦女研究室,舉辦不少性別研究學術活動,是我在職進修的好處所。再者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刊物的滋養,也值得一提;我有幸從一九九五年擔任兼任編輯助理到其後擔任撰稿者、編輯委員,同儕之間的和樂互動,是學習向前的重要動力。



      最後,感謝中央大學歷史所皮國立教授的引薦,時報文化出版胡金倫總編的抬愛,以及本書匿名審查教授的肯定與指點。審後修訂書稿時,不幸遇到多次電腦無法儲存檔案的狀況,多虧育涵主編的耐心等候與協助,本書才得以付梓。拙著在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面前,不敢說是特別的研究「成果」,或許只能稱是花朵「初綻」吧。尚請方家不吝指正。

    ?




    其 他 著 作